小微贷数字化变局:选择、迭代与可持续发展
伴随”双碳”目标国内社会发展形态与经济形势正发生结构性变化,可持续发展成为社会经济进程中关注的焦点。作为实体经济的助推器、普惠金融重要一环的消费金融也不例外。
日前,21世纪资管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下称《报告》),分析并调研了监管趋严、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消金行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报告》指出,消费金融行业经历了11年发展,经过野蛮生长后,2020年起,行业进入规范化、强监管的2.0时代,迈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阶段。
《报告》明确指出,消费金融应当围绕普惠金融的本质,快速发展,在扩大消费、提供普及金融服务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消费金融要实现健康发展,必须从跑马圈地的第一阶段,跨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第二阶段。
根据世界环境及发展委员会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指的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需要消费金融发展遵循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的”双重底线”。
守住底线,需找准客群。
小微信贷,正在成为消费金融的新选择。
在调研中,南财智库发现,很多原先传统意义中,从事消费金融的非持牌机构开始转型小微企业贷款,这实则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常规小微信贷的供给主体里,包括银行系税贷、小额贷款公司的小微信贷产品,以及金融科技公司旗下的小微信贷产品。消费金融进军服务小微,是其一个发展途径,但在实际尝试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桎梏。
比如,各家机构纷纷进军小微信贷,竞争激烈,不同于线上贷款产品,小微信贷产品的推广往往依赖地推团队,推广成本较高。在获客领域,并未因监管规制、平台规范而降低,反而因为互联网流量数据价值不断被发掘而高企。对于线下获客为主的企业而言,则需持续深耕,扩大规模效应。行业已进入新的博弈阶段,相关各方需因时而变,转型的机遇和挑战并存。
另外,与此前消金产品不同,小微贷款往往额度较大,需核实借款人的多重信息和贷款用途。
调研发现,”小B大C”类的小微客群,尤其是个体工商户,对贷款需求强烈,但难以区分是用于消费还是经营,尤其是经营中存在大量应收账款和货品积压,消费信贷往往被用于经营需求。或者虽然用于消费,但其实是为了免于从小微企业支取资金,确保其经营不受影响,界限并不清晰。
对于经营波动大、缺乏抵押物、资产信息不全、单户金融小且经营分散等问题的小微客群,诸多问题如何解决?
笔者发现,伴随市场动态发展需求,形成的O2O(Online to Offline)模式,正试图向行业提供个性化、有效的解决方案。
业内最早一批专注借款业务的平安普惠,通过O2O模式,将线下基因与线上技术结合,逐步深入小微企业主信贷服务腹地。
业务起步初期,互联网时代尚未开启,线下模式为业务积累了强大的团队与经验。此后,伴随互联网应用的起步,在其线下基础上,推动线上流程的进化,同时保留了线下服务,业务模式升级为O2O。
线上方面,通过科技赋能提升运营效率、风控水平,以线上风控模型、AI等技术运营手段,提升借款人体验。
据了解,其21年6月发布的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于10月底已累计为全国近10万名小微企业主提供服务,帮助其获得借款约140亿元。该方案借助拟人AI客服、无感人脸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ASR自动语音识别等技术实现了贷款申请流程的数字化再造,将小微客户申请贷款的平均时间缩短44%。该方案的的发布,将原有的O2O正式升级为“AI+O2O”,整体线上服务更加智能化。
中信证券研报评价,独特的O2O销售模式使平安普惠可通过直销渠道的”贴地式”经营,将风控前置,降低风险成本,而贷中审批要经历四轮过滤,并由多方各自进行独立风控;另一方面,借助完善的贷后管理,收款环节的合规性和回收率也得到了保障。此外,在运营环节,除获客采用O2O保证有效性外,其它流程全部线上化,因此运营成本也得以有效降低。
在科技加持背景下,线上线下相结合,“AI+O2O”的小微业务规模正稳步增长,该模式也逐步成为行业各家“取长补短”方法论。
小微企业融资难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也是政策重点扶持的方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可持续性,始终备受关注。
全国工商联20年5月发布的《2019-2020小微融资状况报告》显示,19年我国小微经营者数量快速增加,全年净增超过1000万,同年新增企业739.1万家,其中绝对多数是小微企业。19年年底,共有个体商户工商户8261万户,相比上一年增幅达到13%。
相比头部小微经营者,长尾小微经营者如个体工商户,单笔资金需求额度较小,呈现”高频””小额”等特点。调查发现,19年有融资需求的长尾小微经营者中,73.7%的融资需求在50万以下,主要集中在20万以内,每笔贷款周期平均在3个月左右。
从金融服务现状看,他们难以享受到小微企业的政策倾斜,成为了普惠金融的”夹心层”。在业务实践上,多数商业银行因为服务成本和风控成本较高,传统小贷机构等则因集约化和数字化能力不足,无法形成可持续的规模经济。
如何解决这种错配和供需失衡?
此次《报告》强调,不论是不断加强的监管政策还是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都将帮助整个行业追本溯源,回归本源,支持可持续发展。
《报告》提出了消费金融可持续发展的五大原则:第一,客户适当性原则,避免客户过度负债;第二,价格合理性原则,不以单一暴利为目标;第三,信息透明性原则,明示利率和风险;第四,隐私保护性原则,重视用户的数据安全;第五,产品创新服务普惠原则,广泛利用技术手段,不断发现市场新需求。
同样,面对小微企业主的”信贷缺口”,需要金融机构有目标,同时有更为高质量、精准服务的方法和渠道。
笔者观察,“中心辐射”(Hub& Spoke)模式,多年来持续帮助小微,在资金上持续为小微提供可持续发展方案。
譬如在成本方面,一端连接银行和信托等资金方合作伙伴,一端连接保险、担保公司等第三方机构来承担一部分风险,另一端连接小微企业主,形成了“中心辐射”(Hub & Spoke)型、三位一体的商业格局。该模式不大量使用其自有资金作贷款资金来源,并可实现对自身信用风险敞口的有效控制。
产品层面,基于细分小微客群来提供产品与服务,围绕小微企业主经营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服务支撑,支持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道路,实现金融活水作用。
其实,小微资金需求具有很强的个性化需求,从业机构需从实际情况出发,了解根本需求,提供因地制宜,有针对性的借款服务。
例如,针对轻资产、资金流动效率高的行业,提供短期产品;对于单笔借款额度比较大、资金流动情况受原材料价格变动、上下游账期影响明显的产业客群,则根据小微的回款周期,匹配产品,避免“短债长用”。
2021年第三季度,聚焦于小微融资需求的平安普惠,持续扶持小微企业,累计借款人数达近1620万人,同比增长15.6%。
在国家推动金融让利、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的大背景下,金融机构需进一步发挥其金融本色,充分利用技术手段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服务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尤其是对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提供及时、精准的金融支持,加强普惠服务的有效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