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个地方“注销校园贷款”出现新的诈骗案,不少大学生和刚毕业的大学生纷纷“中招”。
2020年10月26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警示,揭示了不良“校园贷”常见的“注销校园贷”“套路贷”“培训贷”等陷阱。
中消协提醒广大青年学生,要警惕“注销校园贷”骗局,不向陌生账户转账;树立正确消费观念,办理贷款务必做好前期工作;主动学习金融消费知识,保管好个人信息;要留存有关凭证,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
众所周知,校园贷是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的一项借贷业务,其初衷主要是为家境贫寒的学生提供贷款完成学业,或是为解决在校生创新创业资金短缺问题。但是,曾经的“校园贷”市场却是一片混乱,骗子机构蜂拥而入。
2015年,调查显示,在弥补资金短缺时,有8.77%的大学生会使用贷款获取资金,其中网络贷款几乎占一半。
只要你是在校学生,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轻松申请信用贷款。大学生金融服务成了近年来P2P金融发展最迅猛的产品类别之一。
然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被P2P甚至是一些骗子机构盯上,因为校园贷而引起的各种负面事件也是层出不穷。
2016年3月,河南某高校的一名在校大学生,用自己身份以及冒用同学的身份,从不同的校园金融平台获得无抵押信用贷款高达数十万元,当无力偿还时跳楼自杀。
2016年4月7日,福建大四学生余某飞,自创青鸟创联的金融服务公司,骗取同学身份信息,在8家网贷平台上贷款。涉及19名学生,总金额70余万元。
2016年8月10日,吉林一高校校学生梁某联合校园贷客户经理及线下代理商找学生“刷单”,导致学生巨额钱财被骗。
2017年4月11日,厦门华厦学院一名大二女生因陷“校园贷”,在泉州一宾馆自杀。据报道,该女生借款的校园贷平台至少有5个,仅在“今借到”平台就累计借入57万多,累计笔数257笔,当前欠款5万余元。其家人曾多次帮她还钱,期间曾收到过“催款裸照”。
2017年8月15日,20岁的北京某外国语高校的大学生,在吉林老家溺水而亡。家人发现他留下的遗书后,他的手机还不间断收到威胁恐吓其还款的信息。通过其家人介绍得知,范泽一此前曾在多个网络借贷平台借“高利贷”,已累计达13万余元,其中一笔借款数额为1100元,一周后需还1600元,周利息高达500元。
2017年8月24日消息,武汉某大学大三学生因欠下“校园贷”4000元,一年时间滚到50余万元。
2017年9月7日,华商报报道,21岁的陕西大二学生朱毓迪贷款20多万,用于同学聚餐以及偿还贷款等,当无力偿还时跳江自杀。
此类事件多不胜枚举,给在校学生及其家庭带来巨大伤害,对社会也造成了恶劣影响。
2016年8月24日,银监会明确提出用“停、 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改校园贷问题。
2017年6月28日,银监会发布消息称,银监会、教育部、人社部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一律暂停网贷机构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并明确退出时间表。
校园贷在监管的强大压力下,逐渐退出校园市场,然而,潮水还未完全褪去,新一波的诈骗浪潮又滚滚袭来。
躲过了“校园贷”,却没躲过“注销校园贷”骗局,只要你是大学生,总有一款骗局适合你。
中消协表示,“注销校园贷”骗局的诈骗手法主要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有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有贷款记录的,骗子会声称“根据国家相关政策需要配合注销账号,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二是针对无注册网贷平台账号或无贷款记录的,骗子则称“你的身份信息被盗用注册了网贷账号,需要配合注销,否则会影响个人征信”。
由于骗子能够准确说出对方的真实姓名、身份证号、学校名称,甚至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容易让学生放松警惕。有的骗子还主动将自己的身份证件、工牌等信息向学生展示以获取信任,导致学生最终将从网贷平台提现的借款全部转入骗子提供的名为“清查账户”,实为骗子的个人账户中。
不少在校以及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纷纷“中招”,被骗金额少则几千元,多则几十万元,影响非常恶劣。有研究机构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监测到有关网贷诈骗负面舆情信息共计28.8万余条,其中涉及“注销校园贷”的骗局接近9.3万条,占32.14%。
在此,笔者需要提醒大学生们,尤其是有过网贷经历的人一定要多加防范,留个心眼儿。要明白网贷账户注销和个人征信无直接关系,只要按时还清贷款,就不会影响到个人征信。
一旦接到自称网贷平台工作人员的电话一定要提高警惕,无论自己以前有没有过“校园贷”,都不能轻易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如果对个人征信有任何疑问,请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等官方渠道,主动拨打客服电话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