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最后一天!数万亿银行互联网贷款全盘重塑

“随着监管政策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必须改变过去严重依赖互联网平台的发展模式,打造独立自主的大数据风控能力,才能将互联网贷款业务做到可持续。”近日,一家华北地区城商行高管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在其看来,可持续的关键要素包括客户来源、贷款余额、资产质量等多方面,并最终能够给银行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6月30日,是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过渡期的最后一天,所有银行的存量互联网贷款业务必须完成整改,如联合贷款的出资比例、当地没有网点的跨地域互联网贷款等。

不过,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了解到,在过渡期延长的这一年里(2022年7月12日至2023年6月30日),此前未完成整改的部分中小银行也已几乎完成了余量业务的整改。与此同时,还普遍对相关科技尤其是风控技术方面对标监管要求进行了完善升级。

多位接受记者采访的中小银行相关人士认为,此次过渡期结束后大概率不会再次延长。一家华南地区股份行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该行互联网贷款自2020年就按原银保监会的要求调整产品方案,目前已经整改完毕,包括产品期限、额度等等。

“不会延长的主要原因是商业银行合作方,互联网渠道尤其是14家头部平台相关贷款业务已经整改完成。”一家城商行零售部门人士对记者称。

另一家城商行零售部门人士也对记者表示,此前延长的过渡期已经足够部分银行完成业务整改了,监管部门这次不会再次延长过渡期了。在其看来,此次过渡期是否会再次延长与当前经济形势没有太大的关系,“去年延长有一部分关系。”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多个相关部门正在研究推出一批政策措施以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消费作为短期内促进经济恢复向好的重要举措,如何利用金融手段促进消费也成为政策举措的一部分。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近日表示,实证测算表明,引入消费金融产品后,借款人消费金额提升16%—30%,合作商户销售额提升约40%,能够助力释放潜在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

“互联网贷款业务被规范后,部分中小银行发力自营业务,但这些银行尤其是没有异地分支机构的中小银行,想要通过自营业务做高消费贷款量会非常难,因为增量客户很难继续挖掘,尤其是当前的经济背景下。”一位头部城商行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记者从华南地区一家农商行了解到,由于消费贷款主要的潜在客群收入减少,该行的消费贷款余额不断被动减量。

也有不少商业银行继续与平台进行符合监管系列要求的合作,但受制于集中度管理、总量控制和限额管理的刚性限制,这部分贷款余额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高增长背后

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的兴起与互联网金融不无关系。

2023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第十年。回首十年前,率先推出互联网贷款业务的并非商业银行,而是众多的流量平台,如京东、蚂蚁、腾讯等,随后才是受到严监管的持牌金融机构,包括消费金融公司、商业银行的进入,进一步了做大了消费金融市场。

不过,多数银行进入互联网贷款市场并非自己亲自做业务,而是选择与平台进行合作。由于流量优势,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与平台合作涉足互联网贷款业务几乎沦为资金提供方。一位民营银行风控部门人士曾告诉记者,一笔互联网贷款平台和商业银行出资比例为1:9的情况非常常见,而平台将发放的贷款再进行ABS融资后,又可以重新再次与和银行发放贷款,通过不断循环做大贷款量。

初期,不少中小银行通过与平台合作发放互联网贷款平台也尝到了甜头,相关贷款余额飞快增长,且贷款息差也高于传统线下贷款,从而带来了业绩的大幅增长。

一份来自监管部门的数据披露,即使在监管部门出台互联网贷款平台业务规范文件半年后,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余额还在高速增长。截至2021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互联网贷款余额为5.75万亿,同比增长21.8%。其中,用于生产经营的个人互联网贷款和企业流动资金互联网贷款同比分别增长68.1%、46.3%。

业绩方面,如一家西部城商行多年的审计报告显示,该行2017年-2022年的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分别为10.81亿元、11.87亿元(24.85亿,注:年末联合贷款余额,后同)、15.58亿元(103.14亿)、19.17亿元(111.76亿)、20.03亿元(61.77亿)、20.22亿元,与其互联网贷款发展情况基本同步。

一家发展过互联网贷款的外资行也曾在2021年年报中披露,该行通过发展线上贷款,当年全年利息收入较去年增长114%,利差收入较上年增长111%,多年的审计报告还显示,该行2018年-2022年的个人贷款利息收入分别为2.86亿元、3.02亿元(4064.7万元,注:网贷手续费支出,后同)、8.28亿元(2.19亿)、15.52亿元(4.09亿)、20.12亿元(4.68亿)。

而在贷款和利息收入高速增长的背景后,是中小银行自主风控的缺失和高额手续费用的支付,并衍生了相应的风险。

“风险隐患较为突出”,一位地方银保监局局长曾公开撰文谈及当地互联网贷款业务时表示,“辖内银行机构普遍反映,引流平台严格屏蔽金融机构客户触达,银行机构被剥夺客户触点导致大量合作贷款产品核心风控环节完全依赖助贷平台完成”。

其指出,银行依赖获客推荐方进行实质性风控,自身审批形式化容易导致银行成为产业链上单纯的资金牌照供应商,无法通过业务发展积累信贷数据资源、提升大数据风控能力,这在市场话语权较弱的中小银行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客户增长和风控主要靠贷款合作机构,如果合作机构为做大规模而采用过于激进的客户下沉策略或实施数据操控,银行发现时刹车将为时已晚。”一位银行业人士曾指出。

事实上,不少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风险已经暴露出来。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西部地区一家城商行互联网联合贷款不良率曾超过5%,而全行的不良率则是3%;沿海地区一家城商行个人经营性互联网联合贷款逾期率为4.10%,而全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逾期率为2.23%。

不少城商行的相关数据则反映出了商业银行给合作机构支付的高额手续费情况。一家山东地区城商行数据显示,该行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主要是该行与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开展联合贷款而支付的平台手续费,最高能拖累营业收入超过3成;一家沿海地区城商行数据也显示,该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连续为负值,就是因为受互联网贷款手续费支出过高影响。

高额的手续费用也推高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一位监管部门人士曾在2021年7月公开指出,大型互联网平台导客引流费或者信息服务费大概是6%-7%,实际上银行的贷款利率是4%-5%,所以整个实体经济和企业的融资成本里面,大型互联网平台占了很大一块。“减费让利既要在银行这端,同时要加大对大型互联网平台等市场主体在收费方面的监管力度。”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行业,商业银行新零售转型,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会带来新风险。”一家国有大行行长曾公开表示。其所称新风险,互联网贷款即是其中之一。

制度化重塑

“在与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时,商业银行应当按照自主风控的原则审慎开展业务,避免成为单纯的资金提供方。”2020年7月17日,原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答记者问时表示。

上述文件是监管部门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第一份文件,但真正让银行人士对该业务未来发展感到担忧的还是相关金融部门对头部平台的约谈。

2020年12月24日,一份震惊市场的公告发出。多个金融部门公告称,将于近日约谈蚂蚁集团,督促指导蚂蚁集团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12月27日,即正式约谈的第二天,相关部门领导介绍了约谈的主要内容,包括对信贷、保险、理财等金融活动的整改等五个重点业务领域。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约谈前,金融部门还曾专门向银行下发了消费类联合贷款业务的统计表,花呗、借呗相关情况被单列出来。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另外13家网络平台也被相关金融部门约谈,约谈内容基本对标蚂蚁集团。

在深度整改的同时,监管部门也给了这些平台新出路,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或者互联网小贷公司(主要是增资),但相关监管要求也随之制度化,平台相关业务发展也规范化。

2021年2月,《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发布后,银行相关业务人士更加悲观,主要是其中几个定量指标:单笔贷款中合作方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与单一合作方(含其关联方)发放的本行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行一级资本净额的25%、商业银行与全部合作机构共同出资发放的互联网贷款余额不得超过本行全部贷款余额的50%。

也是从2021年起,不少中小银行的互联网贷款余额开始大幅下降,如西部地区一家城商行202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同比下降超50%,东北地区一家城商行2021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同比下降超30%。

如果说该文件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重点是贷款量,那么《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 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则是将风控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同时该文件将存量业务过渡期延长了一年。

“贷款是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自主风控是实现互联网贷款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生命线。”在解读这份新文件时,原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如是表示。

一位城商行人士彼时对记者表示,银行自主风控、自主运营是一个不断深入、精益求精的过程,“延得越久,验收标准越高,实际压力更大。”

据了解,在延长的这一年过渡期里,不少中小银行未完全放弃与平台的继续合作,但按照最新标准对相关风控和合作内容进行了升级。一家山东地区的城商行披露,2022年该行建立各类合作机构准入白名单机制,并实施分层管理,持续对合作机构进行定期(每年至少一次)风险识别、评估,强化互联网贷款风险控制主体责任,不将贷前、贷中、贷后管理的关键环节外包,加强合作方风险排查,严格控制助贷业务。

“我行在2022年严格完成联合贷款整改,为此还将相关平台互联网贷款新规改造列为科技建设的重要需求。”一家福建地区的城商行披露。

也有不少中小银行在降低对平台依赖的同时,开始发力自营业务,不过从效果来看,部分还需要更长时间的验证。西部一家城商行自2021年开始启动自营个人消费贷款产品,但经过了一年多,该行个人贷款转型调整仍面临一定的压力;另一家沿海地区的城商行也是在2021年开始启动场景化自营贷款产品,从目前情况来看,未来有望推动贷款规模回升。

对于新形势下的金融监管工作思路,6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局长李云泽在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上表示,坚决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厘清责任边界,拉紧责任链条,加强综合治理,完善多主体参与、多领域协作、多层次贯通的责任体系,真正实现监管“全覆盖、无例外”。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