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券报记者获悉,近日监管部署开展为期六个月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将对部分银行开展现场督导,指导机构规范与贷款中介机构的合作。
因近期低成本经营贷置换房贷操作增多,监管要求各银行主动开展自查,及时主动挖掘并报告不法贷款中介线索等。具体而言,要切实加强员工行为管理,排查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工作人员是否存在私下勾结贷款中介、向客户推荐贷款中介、放松对贷款中介推荐客户的审贷标准和贷后管理标准等问题。
据了解,一些贷款中介瞄准“新增房贷与存量房贷的利差”,做起“转贷”灰色生意,协助购房者用低成本消费贷、经营贷置换房贷,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提供经营贷资质包装、提供受托支付通道、提供短期垫资服务、团伙成员申请贷款等形成资金池等。
记者以客户身份咨询了上海一家中介机构,其介绍了“转贷”操作套路:首先,购房人名下要拥有一家公司,从而获得贷款资格,同时找一笔“过桥”资金还清存量房贷;接下来,购房人用房子做抵押申请经营贷,等经营贷放款后,再还清“过桥”资金。
“购房人名下的公司,注册须满一年;经营贷放款后,要转到购房人可信人员银行卡上。”一位帮客户“转贷成功”的贷款中介人士称,用于还房贷的资金可以找亲戚朋友周转,也可以找专门机构“过桥”,日利率约万分之七。“我们普遍按照贷款金额按点收中介费,300万元以内不低于1.5%,即4.5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上中介费按1%收取,即5万元。此外,转到手一家空壳公司需要7000元左右,后续维护可能还要交一些手续费。”
“‘非法转贷’一经发现,购房者若无法及时偿还银行贷款,将面临被抵押的房产被拍卖的风险;而帮其操作的贷款中介也面临被处罚风险,严重者可能会涉及刑事犯罪。”北京法学会不动产法研究会理事王玉臣提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