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2000元,真的很同情那些年入几百万的人”
“月入2000元,
真的很同情那些年入几百万的人”
(01)
我被拉进个私家爱好群,里边人很杂。
有的收入高,有的收入低。
但这个群,以爱好的素养为硬指标,钱不是划分人群的分类标准。所以群中话语权最重的,反倒是几个收入不高的打工人。
但前几天,相亲相爱的群友们,突然撕起来了。
撕起来了。
多数收入高的群友,都被踢了。
并被骂为冷血,不善良,没有同理心。
可到底因为什么事呢?
上海失业青年事件。
(02)
上海,有枚硕士男。
曾任外企高管20多年,可以说风生水起了,因此娶妻生子,儿子两个。
然鹅,天有不测风云,硕士哥哥失去高管职位,在家闲散三年,“一直在申领政府发放的微薄失业金,加上偶尔挣到的咨询费及家里有限储蓄勉强度日”。
勉强度日。
硕士哥哥急了,干脆给市长写了封求爱信……不是,给市长写了封求职信。信中表示:“我们这些人的退休年龄被延迟到65岁,那就意味着我这样的大龄青年至少还需要工作十年二十年才能正常退休。”
硕士哥哥,今年48岁。
48岁。
多么美好的年华啊。
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安排硕士哥哥与所在的松江就业促进中心对接。
松江就业促进中心,将信息反馈至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
就业援助员和职业指导师闪亮登场,一起来帮助硕士哥。
给硕士哥哥推荐了四个岗位,包括销售管理岗,城市合伙人等。
硕士哥哥意气风发,抖擞精神,开始面试这四家企业。
接连面试了三家。
选中了一家企业的市场部副总。
但只干了一个月,硕士哥哥就离职了。
离职了。
相关机构称:“做了一个月,他还是觉得不合适,所以没做了。他接下来想找的岗位,是公共关系这一块的。我们后续也会进一步对接,尽量地去帮忙匹配”。
(03)
48岁失落青年事件爆出,许多群立即分化。
分成两派开吵。
第一派,月收入在2000块钱左右的低收层。
这派人士都快看哭了,声声呼吁:快点帮他找个好工作吧,看把人给逼的,都到什么地步了?人到中年不如狗,人生崩溃处处有。苦,苦,真是太苦了。
第二派,以高收入者为主体。
这派人士讥笑前一个派系:有没有搞错?那货可是个地道的高收入者,喝杯咖啡都要向你收费的。他不是找不到工作,他是找不到收入高又轻闲的工作。你们还是多想想自己吧,今天的午饭,是不是还是馒头就榨菜?
第一个派系就怒了,斥责第二个派系冷血。
争吵结果,完全看群里的人数比例。如果群中高收人数量多,低收者就会被骂成狗。如果群中低收数量多,高收者不仅被骂惨,还会被踢出群。
那么问题来了,两种观点对峙,完全是靠数量取胜——可到底,谁是谁非呢?
(04)
评析一下48岁失落男的情况:
第一个,工薪阶层对他的同情,是大善,是对的。
虽然我们在文中,对这位硕士哥哥颇多讥讽,但对于他的另一个身份,我们是肃然起敬的。
他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是一个女人的丈夫。
他是一个有尊严的人啊,高学历,有辉煌灿烂的过去,而现在他也是年富力强,徒有屠龙绝技,却找不到一显身手的沙场。他完全可以心安理得的领取失业救济,同时悄悄的赚咨询费,闷声发大财,他要是这么做了,没任何人责怪他。
可是他没有。他仍然有理想,有热血,明知道给市长写信,有可能置自己于风尖浪口,但他还是勇敢的把一个社会问题揭露出来,就凭这一点,他也有资格赢得任何人的尊重。
他不是为自己说话。
他是为失落的中年群体执言。
第二个,讥笑他的高收入群,也是对的。
我们尊重48岁的硕士,认为他有权利获得一份收入高、事务少、离家近的工作,获得中年男人在妻子面前的尊荣,获得父亲在孩子面前的敬爱。
然而这只是应该。
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去632米高的上海中心大厦楼顶,坐下来喝杯咖啡。
但上海中心大厦顶部,装不下这么多人。
所以“应该”是一个人的权利,但资源匮乏的现实,有可能让你的权利得不到尊重。
媒体称,48岁的硕士哥哥,面试三家企业入职一家,但只做一个月就离职。由此暗示硕士哥哥眼高手低,只想找那种轻闲高入的工作——但实际情况是,人家这家企业根本就不想要他!
一般企业,只有两种情况才会招收48岁以上的高管,一是用这个高管来裁员,等你把人得罪光了,再一脚踢开。二是被招收的高管有资源,能给企业带来回报。例外的情况也有,比如一家企业有矿,利润滚滚,上海这种企业不少,但高管之位,早已是好多萝卜一个坑,让你也挤进来一块吃,凭什么?
48岁的硕士哥哥,他哪种情况也不占。人家招收他进来,发现他不能创造利润,就会处处挤兑,逼迫他自己走人。
真的不是硕士哥哥眼高手低,是人家不要他了。
可为了继续找工作,只能打落牙齿肚里吞,强撑着维持自己那脆弱的自尊。
现实与应该碰撞,我们的同情心就会无处安放。
第三个,解决中年人就业的社会问题,还得靠资本。
有部极老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姜文主演。
主角王启明,到了美国,因为穷,老婆被美国人强行抱走。悲愤的王启明开启创富模式,大发横财。然后把国内的女儿接过去。
女儿在国内接受的教育,对资本极为憎恨。
所以女儿见到父亲就骂:臭资本家,喝劳动人民的血。
《北京人在纽约》剧照
主角当时就哭了,说:我为了订单奔波,一天只睡两个小时,我有天累过劲了,洗澡时睡死,差点淹死在浴缸里。我喝我自己的血赚钱,你凭什么骂我?
情况就是这样,国人对资本素无好感,巴不得资本家死光死绝。现在的情形就是资本家死得有点多,死一枚资本家,就倒一家企业,就有多名高管及更多员工失业。大家要工作,却不要提供工作岗位的资本,这太难为人了。
48岁的硕士哥,并非个案。
而是伴随着许多企业倒下,突然被抛出来的庞大群体。如果有新的企业迅速填补空白,失业的中年人仍然会有,但那属于个人问题。而现在,经济的青黄不接,让这种情况成为普遍。
第四个,理性看待资本,正确选择躺平。
国内对资本,有个很高的预期——希望资本催生技术,占据市场上游,这样就可以把对员工的盘剥压榨,转为薅其它国家羊毛,资本和劳动力双赢,岂不美哉?
这个愿望真的很美好,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然而,高技术产品是生长出来的,而不是搞出来的。如美国硅谷,是无数小企业各种恶搞各种胡来,许多技术根本看不到丝毫市场前景,但环境宽松,这些没前景的技术就如野草一样疯长,各种相互对接——突然有天石破天惊,这些毫无意义的技术或产品,对接出一个无限市场前景的东西。
市场犹如荒野,你让它野蛮生长,参天大树就会拨地而起。你感觉这样不好,怎么可以自行其是?就果断接管并连铲带拨,种下你喜欢的,最后你家地里长出来的,高个头的是葱矮个头的是蒜,长不出一根栋梁。
没有一个市场是自由发展而死的,都是被管死的。
放开市场,让企业自行搏杀,让48岁的博士,用自己的智慧去攻城掠地。如果连这样的智慧资源都需要求助存活,那说明我们的市场空间太狭窄了。
所以今天的问题是:
一个48岁的硕士,他可以做什么,才能重开天地,成为人生赢家呢?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