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金融机构热议:如何打造全方位养老金融能力?
随着老龄化的进程加速以及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养老金融已成为金融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
从“蓝海”到“红海”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如何将对养老金融的热情转化为业绩,打造全方位的养老金融能力,以期抓住养老金融未来的巨大市场?
在8月17日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金融实验室、上海财经大学、亚洲养老金融与产业研究院、第一财经共同主办的“2023养老金融峰会暨新时代养老金融指数”发布会的圆桌论坛环节,来自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内人士分享了各自在养老金融领域的布局战略和落地动作。
养老金融机构需具备这些能力
在本次养老金融峰会上发布的《新时代养老金融指数报告》中,养老金融机构的能力被归结为四大方向:养老资产管理能力与经验、养老金融产品配置能力、养老服务整合能力以及养老规划咨询能力。
参与圆桌论坛的各位嘉宾对此表示赞同。富达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小薏表示,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基金公司等资产管理公司,养老金融产品提供方在资产配置能力、客户服务、理财规划以及养老作为大众理财普惠金融的社会效益这几方面都是重要的能力打造方向。
太平洋人寿副总经理、太保养老投资公司总经理魏琳则从另一个维度将全方位的养老金融能力总结为机构的全面参与、渠道的多元化、产品的丰富性以及服务的便捷性。
尽管分类不同,但可以看到前端的产品、客户服务、渠道以及底层的资产配置能力和销售能力,是各个金融机构对于养老金融业务布局中具有共性的能力打造方向。
事实上,目前关于养老的金融产品已然众多。人社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25日,金融机构推出的储蓄存款、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四类个人养老金产品总数已超过650只。如果加上税优政策之外的更广义的各类养老保险、养老理财产品以及养老基金等相关产品,养老金融产品更是不计其数。
在黄小薏看来,根据富达在养老市场的多年经验,养老金融产品具有竞争力的关键是建立长期性思维。“养老和普通的基金产品不一样,它是长线生命周期规划的,同时目标导向特别明确。在养老生命规划中可以对投资人的行为进行一定的行为金融学方面的引导,例如可以鼓励定投,让投资者更关注长期收益而不是短期博弈。同时在收益风险上也可以通过经济学理论和组合技术进行考量。”
所有金融产品中,长期性是寿险产品鲜明的属性和特色,然而在市场持续低利率的环境下,8月传统寿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从3.5%下调到3.0%之后,具有养老特性的储蓄类寿险产品是否还具有吸引力?对此,平安人寿总精算师孙汉杰在圆桌论坛上分享了测算结果:3.0%定价的传统型寿险产品与之前的3.5%相比,客户在未来20年-30年的收益水平可能会下降10个基点左右。而根据测算,20年-30年以后,分红险的客户收益水平会比3.5%的定价产品高10个基点。“我们认为,结合当前市场利率水平,储蓄类的保险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具体来说,3.0%定价的传统型产品还会有一定的市场,而未来分红险则会成为新的市场支柱性产品。” 孙汉杰表示。
与相对复杂及长期的养老金融产品相匹配的是需要做出改变的销售队伍。目前,包括中信银行在内的一些金融机构已开始就养老金融产品构建专门的销售队伍或者升级部分销售队伍的能力来进行匹配。中信银行财富管理部总经理王洪栋表示,养老金融规划师队伍和传统理财经理的区别有两点:第一,知识结构里需要有社会学、人口学的背景基石,还需要知道整个社会的运行趋势。第二,做养老金融规划和传统的投资产品不一样,需要进入到资金财务规划阶段。“一般资产配置都是股票、债券、风险对冲、风险组合,但是进入到养老规划的时候本质上是现金流的安排工作,需要削峰填谷,特别是退休之后的安排。”
养老服务是养老金融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民众养老意识的提升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民众对于养老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养老金储备,养老服务的需求激增正使得其成为养老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老龄化的赛道足够宽、足够长,目前我们保基本的普惠养老比较普遍,但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品质性养老服务体系还有待建设。”魏琳称。
在这种情况下,魏琳认为,保险资金的加入是非常适合的。在他看来,寿险公司有强大的养老保险产品开发能力,同时在服务方面通过专业化机构可进行康复医疗、健康管理和高品质养老社区的投资开发和营销服务等,构成“保险+健康管理+康复医疗+养老服务”的完整闭环。这个模式可增加保险产品的吸引力,同时也让保险资金端的久期拉长,并以此形成养老金融市场竞争中的“护城河”。
魏琳预测称,2049年之前,我国养老服务市场将不断蓬勃发展,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三条线同步展开。包括中国太保在内,许多保险机构在近几年均密集布局了重资产的养老社区。而魏琳认为,下一个五年,市场就会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进一步发展。中国太保五年前在养老产业投资方面确定了“轻重结合,先重后轻”的战略,先从机构养老到居家养老,再到社区养老,希望能够形成一个中国老龄化解决方案。
同样,平安人寿也正着力布局养老服务领域,除了高端养老社区外,也在居家养老方面发力。
孙汉杰表示,平安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推出,一方面基于寿险行业转型之下对于满足客户需求的进一步创新探索;另一方面,老龄化背景下,客户养老环境中90%仍然会选择居家养老这一模式。
“作为金融机构而言,我们希望结合客户在居家环境下的一些养老痛点,打造一些核心的服务能力,包括风险预警的能力、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健康管理的能力等,与政府的基础养老服务相互补充,打造更好的服务体系。”孙汉杰称。
如何进一步激活养老金融市场?
作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第三支柱”的“重磅炸弹”,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出已接近一年。尽管截至今年5月末有超过3000多万人开户,但缴费人数仅有900多万人。
针对这一“开户多、缴存少”的现象,王洪栋建议称,一方面要继续唤醒客户对自身养老生活负责的意识。而更重要的是,金融机构需要从传统金融产品的“卖收益率”进入到风险规划和财务规划阶段,在销售技术及资产配置方面做革新和进步,将养老金融规划的理念贯穿其中。
对于如何进一步激发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黄小薏则表示,从全球部分成熟市场来看,第三支柱的起步较早,发展较好,即使在疫情影响下,部分市场第二、三支柱增速也可达40%左右。“从战略角度,我国第三支柱发展的确是非常急迫,这个重担也的确在所有金融机构身上。”黄小薏称,目前养老金管理的一大挑战是全球都进入了相对回报比较低、波动比较大的投资环境,对于资管机构而言,在目标拟定、风险管控、稳健性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称,基于富达在全球养老资产管理的经验,可以在更加开阔的领域,包括多元化资产、海外资产中寻找一些有收益的资产。但在这个过程中,资产相关性的研究和审慎的模型测试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是按天计算资产波动、基金波动的,这样才可能在‘海洋式’的产品中选出能给客户提供20年、30年的长期稳健策略。”黄小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