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征信修复骗局:损失钱财外,还可能涉嫌犯罪

征信修复相关判例攀升,说明利用征信进行诈骗犯罪行为有多么猖獗。

「消费金融频道」检索中国裁判文书网后发现,打着征信修复旗号的骗局有明显增长趋势,仅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的判例就有超过半数是在2021年后产生。随着央行切换二代征信日子的迫近,一些信用受损者修复征信的心情越来越急迫,这也给了部分征信机构和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央行曾明确表示,征信领域不存在“征信修复”这种说法,并提醒用户,那些凡是以征信信息逾期铲单、洗白修复的口号为由进行业务收费的都是诈骗行为。

修复手段如出一辙

近期,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征信修复的相关骗局,这些骗局广告都以彻底消除、银行内部员工操作、多次删除不良征信记录成功案例等为诱饵,诱骗征信有问题的受害者为此付出几万至几十万的征信修复费用,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

 

在今年12月3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发布的一个判例中,一男子因借修复征信实施诈骗而被判入狱。判例显示,受害人昂某因为想要恢复征信,在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原告张某学,张某学声称自己可以修复昂某的征信。昂某按照张某学的要求,先后向张某学转账1.05万、0.5万和1.95万,张某学谎称征信修复已完成,但昂某打印的征信报告却没有变化,这时再联系张某学却发现联系方式被拉黑。法院认为张某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可以办理修复征信为名骗取他人财物3.5万元,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最终张某学被判有期徒刑1年3个月。

 

案例中的张某学是以诈骗为目的,但事实上并未做出任何修复征信的行为。而目前市面上的一些号称能修复征信的相关机构,确实会通过一些举措来给银行施加压力,主要通过恶意投诉的手段达到洗白征信的目的,但这种手段不仅成功率极低,而且很容易触犯法律。

 

近年来,银保监公布的银行投诉率不断攀升,其中就有部分征信机构的作祟。今年第二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银行业消费投诉84424件,同比增长25.5%。其中,涉及信用卡业务投诉46273件,同比增长37.2%,占投诉总量的54.8%。众所周知信用卡逾期后超过三个月就会上征信,而在这三个月中,累计出现6次及6次以上逾期行为就会被银行列为“征信黑名单用户”。近年来由于经济下行,各大银行信用卡逾期率都有所上升,与之同步上升的还有信用卡业务投诉,除业务问题外,部分投诉者其实是想要向银行施压从而修复征信。

 

银行内部人士表示,一般都是由于不可抗力导致征信问题或能证明是银行原因,可以向银行提出异议申请,但这种情况只有极少数。想要通过投诉银行或者消费金融机构来达到目的的意义不大。而从事过征信修复的工作人员也表示,他们通常是通过出国、生病、车祸、被传销组织拐骗等理由向银行卖惨,在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就需要制作虚假材料,制作假公章,其实是游走在法律的红线上,很容易因违法犯罪被捕。

征信记录越发重要

随着我国社会金融生活的活跃,征信已经变成这一领域最为重要的通行证,一旦征信有逾期等不良记录,很大程度上金融生活也将举步维艰。

 

「消费金融频道」从过往案例梳理,发现很多需要征信修复的受害者都是在买房前夕无法向银行申请贷款才动起了修复征信的心思,中国裁判文书网中一案例显示,沈某龙在向一开发商购买房产过程中明确表示自己的征信有问题,但该开发商却承诺帮助其搞定按揭贷款,向其推荐征信修复公司。

在开发商的哄骗下,沈某龙签署认购书和支付定金和首付款。但最终结果是征信并未修复,开发商也不退定金和首付款,无奈之下,沈某龙选择了起诉。这种案例在近些年十分普遍,一些房产销售人员常常会和征信公司相勾结,为其推荐客户以拿回扣,征信公司也会收取受害者大量金钱,但往往无法修复征信。

人们对征信记录修复的焦虑,还来自二代征信上线时间的逼近。

 

即将上线的二代征信与一代征信相比,更为细化也更加严格。新版征信除借贷信息之外还纳入更多征信信息,包括电信业务、自来水业务缴费情况、记录欠税、民事裁决、强制执行、行政处罚、低保救助、执业资格和行政奖励等信息,更多信息的纳入也让有征信问题的个体呈现快速增长。

 

在大家最为关心的期限上,旧版的征信记录只保留近2年的记录,但新版要保留5年,这意味着如果出现信用卡逾期和正规网贷逾期,那么5年以内几乎无法向银行申请贷款买房买车,无法向正规消费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申请消费贷,甚至严重失信者会出现限高行为,衣食住行上都会有影响,不仅会影响自己,甚至涉及到自己的子女。

 

对于征信记录良好的人来说,新版征信是百利而无一害。与一代征信相比,二代征信系统能够让借款平台清楚看到这部人的循环贷、信用卡大额专项分期、共同借款人、企业为个人担保、个人为企业担保、逾期后还款信息等一系列信息,征信记录良好的这部分人能过被借款平台轻松过滤出来成为优质客户,进而获得更加低利率的金融产品服务。

 

当然,一些个人因为征信管理的趋严而拒绝信贷产品,这是一种因噎废食的行为,也不能带来好的征信记录。因为没有信贷行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对相应的消费、还款的能力和信用状况无法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估,因而审批过程中很可能不通过。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