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非常重视自己的征信记录,因为它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对我们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而对于诈骗分子来说我们重视的,同样也是他们所关注的,由此衍生出了“虚假征信类诈骗”。近期此类案件在四川各地高发多发,损失上亿元!应该如何防范此类诈骗?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案例来进行深入了解。
2023年3月20日,X先生在公司里上班,突然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自称是某金融系统工作人员,他在某平台上发现X先生有不良征信记录,如不及时消除,以后乘坐高铁、飞机等交通工具都将受到限制,甚至以后买车买房都无法贷款。
X先生一听急了,立即询问对方是哪里出了问题,“工作人员”邀请他进入某APP开启“屏幕共享”功能,随后告知其不良征信与其不良消费记录有关,让其查看自己是不是有不良消费记录。于是,在已经开启共享屏幕的状态下,X先生翻看了自己的消费记录,这一切都被对方通过“屏幕共享”看得清清楚楚,迅速根据X先生的消费记录伪造银行流水。等X先生仔细看完消费记录,对方的银行流水已经伪造完毕,随即出示给他,骗说哪一笔是不良消费记录。由于此流水记录太过真实,X先生当即便相信了,询问有什么办法能对其进行“消除”。
“工作人员”告知X先生,想要消除不良征信记录,必须在新开通的银行账户上存储一定金额,于是他立即通过多个借贷平台借了一笔资金,而“工作人员”得知其借贷成功后,立刻要求他将所有账户上的资金全部转到“指定银行账户”。此时X先生迫切地想要消除“不良征信记录”,毫不犹豫地向此“指定银行账户”分多次转款共计49万余元。
等转完钱后,X先生打电话给“工作人员”询问“消除进度”却没打通,数次拨打无人接听,他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许多诈骗分子,会通过冒充金融系统工作人员、客服或是受害人亲朋好友等方式进行“角色扮演”,获取被害人信任后再对其实施诈骗。
另一种诈骗方式则是诈骗分子通过“屏幕共享”或“视频会议”,诱导被害人查看自己消费记录时迅速伪造相应的银行流水,指出某笔或某几笔消费记录为不良消费,利用受害人的“担忧””恐惧”等心理,趁其无法自主思考之际将其“牵着鼻子走”。
征信领域不存在“修复”“洗白”等说法,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删除、修改征信记录,凡是声称合法的、收费的“征信修复”,都是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