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爆炒的“元宇宙”,个人和企业有哪些发展机遇?
大家好!我是“温sir讲地缘”的主讲人温骏轩。
自2020年7月扎克伯格公开表示,2025年之前Facebook将全面向元宇宙公司转型后,元宇宙这个概念就大热起来。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仿佛谁不跟这个概念沾边,就会被未来抛弃。
什么是“元宇宙”(Metaverse)呢?这个概念最直接的源头被认为是尼尔·斯蒂芬森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说《雪崩》。小说中,作者畅想了一个在电脑网络上搭建的虚拟世界。人类可以在这个虚拟世界,以化身的形式交流互动。
简单点,元宇宙是一个在人类所处的物理世界之外,基于互联网打造的数字化虚拟世界。自从人类迈入互联网时代后,类似的场景已经无数次呈现在小说及影视创作中。比如说经常被用来举例的电影《头号玩家》,还有更早更经典的《黑客帝国》。都在电影中呈现了这个能让人模糊现实与虚幻的平行世界。
作为资深影迷,这两部电影我都看过。要是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肯定想要一个《头号玩家》式的虚拟世界,人类可以自由在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切换身份,而不是像《黑客帝国》里那样,沦为人工智能和数字世界的生物电池。
那么我们不妨从技术和人文两个角度来分析下,元宇宙有没有可能实现,人类又有没有可能接受这个世界。
先说有没有可能实现。这个是可能的,甚至是一定的。不过听到这句话先别激动,看大方向这件事,是最有用的又是最没用的。类似元宇宙的宏大方向,真全面实现的话,受限的条件太多。
举个例子,我小时候觉得开车是件非常难的事,然后会安慰自己,等到了21世纪人类就不用自己开车了。在当时科幻小说里,21世纪就是未来。结果到了21世纪,我还是不得不老老实实地顶着大太阳和教练的责骂去学车。
前些日子倒是兴冲冲地去买了辆带自动驾驶功能的新能源车。在紧张兴奋地尝试自动泊车功能成功后,赶紧跑去向人显摆,然后就在众目睽睽下,看着车头往旁边车的屁股上挤。打电话去投诉,4S店说现在这只是辅助功能(你宣传的时候可没这么说),说明书里写了主控权还是在驾驶员那里的。绕了半天圈子就一个意思——厂家无责。
所以,当我儿子跟我说同样的话,认为等他长大后不用学车时,我向他投去了同情的目光。
要说自动驾驶这事,在现有技术下已经是肉眼可及的事了。即便如此,到人类双手真的解放这一天,也还得很长一段时间。因为这是一个系统的事,不是光汽车生产厂家研究发出了L5级自动驾驶技术能解决的事。还涉及到能源布局、交通系统对接,乃至行政管理、法律法规调整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至于大家幻想中的“元宇宙级别的数字虚拟世界”。怎么说呢,我们可以把它放在“有生之年系列”的愿景里吧。有生之年万一看不到也属于正常。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两点。一是算力跟不上;二是能源跟不上。互联网时代,大家对计算机技术多少都有点了解。凭空打造一个能够让全人类有完全沉浸感的数字世界,算力需求将呈指数级的增加。之前有专业人士算过,仅仅是真正达到大家期盼中的实时沉浸的渲染效果,目前的算力还差10的六次方倍。
算力问题解决了,也还需要解决能源问题。算力需要能源支撑,之前国内禁止虚拟货币挖矿行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挖矿消耗了太多能源,与现在的节能减排理念不符。说实话,当年看黑客帝国时就有一个疑问,要是把人类当成“生物电池”用,那点能量够干什么的。当然,估计人类在电影里的作用应该不止是提供能量,只是我当时没看懂。
不管怎么说,以现阶段人类的发电量来说,就算不搞绿色能源概念,也没办法支撑一个真正的元宇宙。这倒不是说元宇宙就完全没谱了,以现在人类的研发方向来看,哪天量子计算机和可控核聚变技术(人造太阳)成了,那元宇宙的算力和能源问题就算是彻底解决了。
假定这个愿景能够实现,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人文问题了,那就是人类万一不接受这样一个平行世界怎么办。这就好像现在的克隆技术完全可以往复制人类上发展,但基于伦理问题被限制了一样。
接受虚拟世界的存在,我个人看是问题不大的。君不见自从有了网络游戏,有多少人已经把自己的兴趣、社会圈,甚至工作放在了游戏所打造的世界里。至于现实生活,只是以“宅”的形式存在,几乎只以满足最低生存需要为目标。
真要说起来,网络游戏世界可以算得上了“元宇宙”的模拟版了。赢利模式、受众群体都没有问题。如果日后能够在技术上让玩家完全沉浸进去,那倒是很有可能成为元宇宙概念中,最先落地的使用场景。
事实上,人类一直不满足于只呆在现在这个世界,而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新世界”。我小时候看到的科幻小说,描绘的新世界基本都是外太空向。基本背景一般都是地球上资源不够了,人类被迫向外太空移民。
后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成熟,人类才醒悟到到自己一直憧憬的新世界不一定要在外太空,也可以把意识和肉身分离开,专门为意识打造一个虚拟世界。
换而言之,不满足于就这么平庸活在地球上的人类,今后有两个选择——“上天还是入梦”。相比上天移民外太空,我还是觉得打造个“元宇宙级别的数字虚拟世界”更靠谱吧。毕竟这只需要把人类的意识数字化,比在外太空创造一个适应人类肉身生存的环境要容易得多。
此外刚才说了,元宇宙概念完全实现的前提,是人类拥有了无限能源。人类要是真有办法用可控核聚变技术自己造出太阳,干什么还要费劲巴拉地移民到比撒哈拉条件还恶劣的火星上去呢?
尽管元宇宙概念离全面应用还有距离,但不代表推进过程中就不能促进技术进步,在某个领域先服务于人类。最直观的比对案例就是航天技术。虽然人类搞了那么多年航天技术,星际移民都还是个梦,但因为这个目标而研发出来的种种技术,早已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别的不说,我每天睡觉时用的记忆棉床垫,最初就是用在研发出来用在航天员座椅上的。
最后想说的一点是,元宇宙概念虽然前景可期,推进过程中也会带来很多创新和赚钱机会,但普通人和一般投资者不要想着先去占个位就能投机赚钱,因为你都不知道你占的是什么东西,最大可能是被人家割了韭菜。
人不能赚认知范围以外的钱。倒退二三十年,大家都知道互联网是个大风口,但最终做成的也就那几家巨头。普通人的话,可以盯着已经诞生、成熟的应用场景,然后思考自己在这个虚拟世界的定位。
比如我十二年前也知道互联网代表人类的未来,可是自己又不是理工生,更不是计算机专业的,进大厂求福报肯定是没戏。那怎么办呢?那就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互联网上写点东西,分享给大家呗,也算是剐蹭了互联网时代的红利。
倘若以后有了元宇宙,场景无非变化为一个虚拟的温sir坐在那里跟大家聊天罢了。所以重要的不在于老想着去一个新世界赚钱,而在于思考自己在当下这个世界有没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