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更名独立运营,江湖再无国美金融
从国美金融到国美信科,再从国美信科到盈美信科,国美金融招牌逐渐在互金市场淡化。
「镭射财经」注意到,国美信科已经完成工商变更,企业名称由国美信科技投资有限公司变为盈美信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新增了周亚飞为董事长,而周亚飞此前曾任金美信消费金融董事长。此外,还新增了代理副总裁张超为董事。
在业内人士看来,国美信科更名可能是基于去国美化的考量,母集团声誉受损,金融业务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剔除国美标签,更利于业务平稳开展。
对于品牌升级,盈美信科相关负责人也称,本次品牌焕新,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盈美信科作为独立运营的法人主体,具备完备的公司治理机制。
事实上,自国美陷入破产风波后,其金融资产也受到非议,部分资方因担心风险而暂缓与其合作。有资方向「镭射财经」透露,去年在接触国美信科时,考虑到可能存在风险,最终没有接入其助贷资产。
除了外部集团声誉影响,国美信科的内部助贷模式也不能被部分资方接受。一位资方人士表示,“国美信科助贷业务以融担模式为主,采取兜底架构,但我们主要接分润助贷,所以就没能接入。”
随着监管对金融机构的自主风控、独立展业要求提高,助贷分润模式渐成主流,但对于部分运营成本较高的助贷平台而言,分润的盈利空间变窄。
“很多平台不做分润,是因为做了之后自己也难赚到钱。像国美信科,做融担才有利润空间。”
据了解,虽然国美信科母公司深陷财务危机,但国美信科的盈利能力尚可。“国美信科去年都赚钱了,整体在贷余额在60亿左右。”知情人士表示。
在一些资方看来,自从监管的穿透加深,13家头部互联网金融平台不会出太大问题,该合作还是能合作的。「镭射财经」此前也就业务变动情况向国美信科相关人士求证,其称:“目前经营一切正常,相关人员变动也属于正常人员流动。”
成立至今,国美信科数易其名,从依附国美生态到从生态中抽离,国美的金控梦最终没能如愿。
国美金融始于互联网金融巅峰时期,2016年是国美金融all in的一年。这一年,国美金融加速战略布局,基于多牌照支撑构建了了包括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理财、保险、基金以及跨界创新在内的六大平台体系。
彼时,国美金融总裁陈伟向外界宣扬,国美金融基本完成包括第三方支付在内的多项金融牌照申请,公司朝着“打造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定位前进。
公开资料显示,国美金融旗下有第三方支付、网络小贷、消费金融、融担牌照、保险代理牌照、商业保理牌照、保险经纪牌照、融资租赁牌照、基金代销牌照。
虽然金控框架成型,但随着互联金融整治和金控政策收紧,国美金融的综合金控野心不得不收敛。再加上母公司财务危机,国美金融唯一能走通的路,就是控制规模、独立发展。
从盈美信科现在的业务实际看,仍是国美商业版图中较为良性的一块。为了稳住创收的基本盘,盈美信科的投入力度也在增加。
国美金融业务主要依托盈美信科这一实体开展。去年,盈美信科将注册资本从5亿增加至10亿,控股股东由国美控股集团变为北京鹏润投资有限公司,北京鹏润投资的实控人仍是国美创始人黄光裕。
在盈美信科诸多业务中,助贷业务当属重点。盈美信科通过国美融通控制旗下助贷业务,国美融通对外投资了国美小额贷款有限公司、青岛鑫鑫向荣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米赫资产管理(北京)有限公司。
其中,国美小贷是盈美信科助贷业务持牌主体,注册资本5.3亿元。去年,国美小贷发生一次增资行为,但仅增3000万元,较低的资本金规模也限制了国美小贷自营放贷业务,促使整体信贷业务以助贷为主。在互联网小贷严监管趋势下,国美小贷可能还面临增资压力。
盈美信科的助贷业务以担保模式为主,以自有担保牌照博盛安融(天津)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通道,联合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信托等资方开展助贷业务。
盈美信科的资方有民营银行系的华通银行、新网银行、众邦银行等;地方商业银行青海银行、大兴安岭农商银行等;股份行浙商银行等;中融信托、持牌消金公司等。
息费设置上,由于采用担保模式,盈美信科助贷综合息费水平较高,上限仍为36%。有借款人表示,2022年曾在国美易卡上借款,放款方为华通银行、青海银行,贷款年化利率高达35.74%。
除了助贷,盈美信科还持股金美信消费金融,布局持牌消金赛道。金美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8年10月,中国信托、金圆金控、国美控股分别持股34%、33%、33%。
自金美信消费金融成立后,国美的话语权较高,国美常务副总裁周亚飞担任金美信的法定代表人和董事长。不过,随着国美衰落,周亚飞董事长一职也在2022年年初由其他股东方取代。
与此同时,虽然国美打算同比例增资金美信消费金融,使得金美信注册资本由5亿元增至10亿元,但增资至今未正式落地。由于金美信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法定变更手续,行政许可决定文件失效,厦门银保监局注销了增资批复核准。
接下来,市场将要见证的是,盈美信科能否真正独立运营,走出集团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