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 上,数字人民币的匿名化处理与隐私保护、跨境支付货币桥项目等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10月31日,中国央行行长易纲表示,数字人民币匿名和透明并不是非黑即白,这中间有很多细微之处需要谨慎权衡。
11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表示,“货币桥”项目在业务设计之初就建立了基础设施对接模块,可兼容多种对接模式。
数字人民币匿名化不是“非黑即白”
10月31日,易纲在 “2022年香港金融科技周” 上表示,在数字经济背景下,研发CBDC有助于更有效地满足公众对法定货币的需求,但CBDC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其中,隐私保护是我们最重视的问题之一。
易纲表示,在设计数字人民币时,我们通过“双层运营”和“可控匿名”的方式,在保护个人隐私的同时维护金融安全。具体来说,在数字人民币运营体系中,央行作为第一层,实施中心化管理,仅处理跨机构交易,不处理个人交易信息;指定运营机构作为第二层,按照“最小、必要”原则收集个人信息,面向公众提供数字人民币兑换流通服务。
他表示,人民银行严格遵循消费者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和严格的管理机制确保个人信息安全。交易数据均加密存储。对个人敏感信息进行匿名化处理,这些信息交易第三方不可见。未经法律充分授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查询或使用相关信息。同时,限额较低的四类钱包和准账户型“硬钱包”在线上和线下均支持小额匿名交易。
易纲强调:“我们认识到,匿名和透明并不是非黑即白,这中间有很多细微之处需要谨慎权衡。特别是,我们要在保护个人隐私和打击非法活动之间取得精准的平衡。”
“货币桥” 兼容多种接入模式
此外,在数字人民币跨境领域,首个跨境支付结算项目——货币桥历经2021年2月至今一年多的探索后,于近期正式落地。
今年9月28日,国际清算银行(香港)创新中心、香港金融管理局、泰国中央银行、阿联酋中央银行和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联合宣布:今年8月15日至9月23日期间, 在货币桥平台上首次成功完成了基于四个国家或地区央行数字货币的真实交易试点测试,来自四地的20家商业银行基于货币桥平台为其客户完成以跨境贸易为主的多场景支付结算业务。
11月1日,穆长春在“2022香港金融科技周”上表示,央行数字货币应用于跨境场景需要考虑各司法管辖区不同监管要求和技术标准异构性。
因此,“货币桥”项目在业务设计之初就建立了基础设施对接模块,可兼容多种对接模式,包括跨境收付双方均有各自的CBDC系统,或其中一方尚未建成法定数字货币(CBDC)系统等。
穆长春表示,货币桥可与本国央行数字货币系统对接,支持央行数字货币系统与货币桥间的资金转移;还可以与现有的传统支付系统(如RTGS或FPS)对接,支持尚未发行央行数字货币的司法管辖区参与者,在无需建立自己的央行数字货币系统的情况下在货币桥上发行央行数字货币,而这一发行可以通过从本国RTGS的相关银行账户中扣除等额资金来实现。通过对接模块,还可以增加货币桥的可扩展性,降低货币桥参与机构接入成本,使更多参与者能够参与其中,提升跨境支付的覆盖范围。
在谈到货币桥的技术架构时,穆长春表示,货币桥搭建了一套系统,其核心是货币桥区块链。货币桥项目采用了乐高积木式的架构即模块式架构,允许模块之间的互动和协同、大幅度降低合规及监管成本,提升多国(地区)间业务治理、监管和政策体系的灵活度和适应能力。
在被问及货币桥为何使用区块链技术时,穆长春还谈到,区块链技术虽然不是最适合支付系统的技术,但考虑到货币桥参与方众多,各司法管辖区的跨境支付监管制度、资本流动管理制度各有不同,为了更好地解决多方信任和隐私保护等问题,去中心化的技术路线是较为适合的选择。同时,通过交易执行和存储的解耦等技术设计,货币桥区块链实现了低延迟和高性能。展望未来,随着Dashing共识协议的部署(目前已在测试中),货币桥区块链也将在跨境场景中实现更高的效率和稳定性,提供更优的支付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