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市场消息称监管再次指导消金机构利率下调,上限由24%降至20%,甚至已经有机构收到了明确的存量整改时间。为了核实该利率压降消息的真实性,我们向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的多家消费金融公司的从业者求证,均称未听过相关指导要求。
对于利率再次下调的消息,一家北方的消费金融公司的人士表示,“感觉这消息够呛是真的,目前当地银保监局未对消费金融公司作出相关利率指导。”
一家西南地区的消费金融公司从业者透露,的确听说有利率压降的传言,但没有听说过指导执行。他认为,利率下降是大趋势,只是什么时候降还没定论,“刚降到24%,再降的话也不可能这么快。”
位于中部的消费金融公司的从业者也称,尚不清楚利率压降情况,目前公司都还是正常放款。
同时,东部的消费金融公司A表示,没有收到相关政策;消费金融公司B的业务人员也表示,暂未听说监管再次指导利率下降。
此外,我们还了解到一家南方的消费金融公司同样未收到相关利率指导。
据报道,北银消费金融已经收到口头指导,要求在2023年6月份将利率压降到20%以内,至2024年6月份清零超20%的存量资产。
根据北银消费金融官方报价标准,目前仍是以24%的利率上限执行。2022年9月,北银消费金融调整息费标准,此后按利率计息,年化利率7%-24%;按分期手续费计费,月费率0%-1.1%,折算综合资金成本不高于24%。
在业内人士看来,如果消费金融公司的利率真的从24%压降到20%,对部分成本较高的消费金融公司而言打击较大。“尤其是对后面盈利能力不行的10家消费金融公司来讲,可能面临亏损的尴尬困境。”
也有从业者表示,消费金融公司的资金成本较高,24%的话尚能盈利,但再往下降4个点的空间,盈利难度大幅增加,特别是联合贷。
当前,持牌消费金融市场经过一轮的利率调整,利润模型已经趋于稳定。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从2020年开始就已压降利率上限,从36%降至24%,民间借贷利率新规出台后,消费金融公司利率下行速度加快,实现了全部新增贷款利率均控制在24%以内。甚至部分面向AB类优质客群的产品,利率上限控制在15%以内。
倘若定价上限再被压缩,消费金融企业不得不通过客群上移的办法,实现价降质升。但仅靠降低风险成本,难以在定价空间受限的情况下,弥补获客、资金等成本造成的盈利缺口。
从消费金融业务本质来看,除了客群上移,降低定价冲击的主要应对手段包括以量抵价、负债优势、以及科技的降本增效。
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业务主要盈利构成为利息收入。消费金融产品的定价结构一般会包含资金成本、系统技术成本、坏账成本、获客成本、数据风控成本以及人工成本。
其中,坏账成本由客群上移优化,资金成本由负债优势平衡,系统、风控、人工成本由金融科技工具解决,获客成本由规模化获客、提升复贷率来消化。
除了消费金融公司,助贷业务的利润空间也会受到挤压。助贷业务模式的收支平衡点集中在定价15%到20%之间,风控、客群、场景较差的平台收支平衡点会更高。然而从成本端来看,仅资金成本就占较大比例,一般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8%-10%,消费金融公司的资本成本在10%-13%左右。
可见,综合息费上限压缩,会让不少助贷平台一时半会吃不消。有资金方称,24%以内的助贷资产已经不容易找了,助贷平台还是特别喜欢36%的资产,并且风控模型也与之符合。
事实上,去年除了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不少助贷平台的定价上限出现松动,纷纷扩大36%的资产占比。一家银行系资方表示,他们与助贷方合作一直在放36%的的贷款,24%的红线标准似乎越来越模糊。
“大家都有计划压降利率,但只要没有正式文件,就可以继续放。无非就是把合同利率做到24%而已。”之所以冒险放款,归根结底还是源于24%就已经让中小平台的盈利空间受到挤压,基本上不赚钱。
不过,就趋势而言,从36%到24%,从24%到20%,从20%到4倍LPR,在降费让利的指导意见下,定价下行趋势开启,接下来消费金融市场会越来越内卷。
“大家受定价空间收窄影响,都想抢优质客群,以降低风险成本。但这样一来,消金公司的盈利性就会被拉下来,各家只能通过价格补贴和优化体验,获取更多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