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小心落陷阱 要警惕网贷APP

7月5日,市民刘女士报警称,因陷贷款骗局,她4次转账共损失7.5万余元。原来,刘女士被某热门视频APP上的贷款小广告吸引,在没有贷款需求的情况下,决定“高额低息”贷款10万元,并在对方指定的APP上操作,没想到钱没贷到,反而搭进去7.5万余元。

乍一看,“贪小便宜”“轻易转账”等典型“受骗标签”,刘女士都有了。这让她的不幸遭遇蒙上了一层“自讨苦吃”的色彩。然而,各种诈骗新闻中,受骗人中高学历、高收入者大有人在,甚至有反诈宣讲员被骗。

当前,诈骗技术、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亟待大家共同提升反诈骗意识和能力。同时,在他人遭受电信诈骗后,还应少一点苛责和嘲讽,多一点爱与包容。更重要的是,大家必须学会合理运用法律手段维权。在遭遇诈骗之后,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向电信企业反馈,寻找合理、合法的维权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挽回损失、警示他人,防止悲剧再次发生。

在提醒大家防骗之余,刘女士一案中涉及的“网络贷款”话题也被网友广泛讨论。此前,有多个知名平台曾爆出让人不适的低俗网贷广告。近几年,许多市民也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手机APP以诱导式的语言,频繁向用户推销网贷产品,许多核心业务与金融八竿子打不着的APP也纷纷涉足金融借贷业务。

点开大家常用的几大APP,大都可在首页醒目位置看到“借钱”项目;还有不少APP以“免费领取会员”“免费领红包”等为噱头,引导用户使用借款服务,有些甚至出现鼓励用户开通借款功能的弹窗提示。可以说,当前涉及借贷的APP泛滥到“天天问你借不借钱”。

这些贷款广告背后,风险不言而喻,且真假莫辨。一些网贷广告一味夸大借款的便利与低门槛,淡化还款压力。面对这些诱导性的广告,一些风险意识不足、消费自控力较差的群体就存在过度借贷的可能,给自己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此外,借贷功能还极易侵害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对于热衷“精致穷”的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样的网络环境确实容易栽跟头。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让这些平台有所约束。大家也要增强风险意识,树立理性消费观念,毕竟“外在的精致不如内在的充实”;同时,还应看清信贷产品的相关条款,谨慎透露个人信息,避免被所谓的“轻松借钱”误导。

相关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猜你喜欢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