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理退保黑产再现江湖,北京、江苏等多地银保监局发布“防骗指南”
代理退保黑产再现江湖。
近期,北京、江苏、广西等多地银保监局均发布相关风险提示,提醒消费者警惕非法“代理退保”,避免遭受损失难以挽回的风险。
所谓代理退保,即第三方(机构或个人)以维护保险消费者权益为由,诱导投保人采用非正常手段要求保险公司退保,并从中收取高额手续费。常见于有现金价值的保险产品,如终身寿险、重疾险等。
代理退保有哪些套路?
9月13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风险提示称,近些年,一些不法分子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旗号,专门办理所谓“代理退保”业务,实则以“维权”之名骗取消费者资金,有些甚至已形成“代理退保”的隐蔽“黑色产业链”,严重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北京银保监局总结出“代理退保”五大套路:
- 套路一:假冒身份、虚假宣传。非法“代理退保”组织或个人冒充监管部门、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或法律工作者,利用QQ群、微信群、朋友圈、短视频、网络论坛、电商平台等渠道进行虚假宣传。
- 套路二:谎言欺骗、怂恿退保。谎称消费者所购买的保险产品“保险公司存在欺诈,多名消费者已经投诉”,或欺骗消费者“继续持有保单将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怂恿消费者进行退保。
- 套路三:诱导代理、非法牟利。谎称可以为消费者办理“全额退保”,诱导消费者签署代理退保服务协议,甚至以扣留保单、身份证件等手段对消费者加以控制,牟取高额的“代理退保”咨询费、手续费。
- 套路四:伪造证据、要挟退保。唆使消费者无视合同约定,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通过电话录音、微信聊天等方式诱骗销售人员回复,进行虚假取证;或者通过伪造微信聊天记录、捏造违规销售的虚假事实,以要挟保险公司全额退保。
- 套路五:切断联系、反复施压。切断消费者正常维权通道,阻止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监管部门的有效联系,怂恿或替代消费者采取缠访闹访等过激行为。以维权举报为名,煽动消费者通过多次、反复向监管部门恶意投诉等方式向保险公司施压。
此前有经历过代理退保的投保人向界面新闻表示,她经历的退保过程较为曲折,在退保代理的要求下写了多份退保诉求寄给银保监会,向保险公司施压。两个月周旋之后和保司签署了放弃投诉和放弃打官司的声明,并手持身份证拍摄照片存档。最终她拿到了全部保费,并付给代理公司30%的佣金。
代理退保公司不仅从投保人处赚取佣金,也有可能让保险销售从中再次分一杯羹。上海兰迪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陈禹彦向界面新闻透露,代理黑产另一个链条是由保险销售参与其中,达到退旧买新,“一鱼两吃”的目的。
“保险销售通过忽悠投保人退掉旧保单,从投保人处赚取一笔退保佣金,再告诉他新产品多么好,鼓动他购买一张新保单,从保险公司处再获取一笔佣金。”甚至某些保险销售为了高额的新人佣金,通过自保件和退保套利,从保险公司处“薅羊毛”。
针对代理公司与保险销售联合牟利的情况,9月8日,江苏银保监局提醒消费者:一些不法分子鼓动保险消费者非正常退保,并收取高额“代理维权”费,退保后再诱导消费者“退旧买新”,购买所谓“高收益”产品,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非法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此外,广西银保监局发现有不法分子谎称其为保险公司员工,以“梳理保单信息”等名义联系保险消费者,声称能帮消费者全额退保,随后利用保单贷款套取资金,谎称是第一笔退保金,骗取消费者信任,在收取所谓“代理退保手续费”后失联。消费者非但拿不到退保金,事后还要自己偿还保单贷款。
代理退保危害几何?
北京银保监局提醒消费者,非法“代理退保”存在三大风险:
- 风险一:资金受骗受损。不法分子要求消费者支付高额手续费或缴纳定金,退保后诱导消费者“退旧投新”,购买所谓“高收益”产品以赚取佣金,同时截留侵占消费者退保资金,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消费者一旦受骗,可能面临损失难以挽回的风险。
- 风险二:丧失保险保障。不明真相的消费者被挑唆、怂恿终止正常的保险合同,会丧失原有的风险保障。如后续再次投保,由于年龄、健康状况的变化,可能面临重新计算等待期、保费上涨甚至被拒保等风险。
- 风险三:个人信息泄露。消费者被不法分子要求提供身份信息、通讯信息、家庭住址、金融账户、保险合同等敏感信息,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部分“代理退保”团伙甚至擅自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办理小额贷款、申请信用卡等,恶意透支消费者个人信用。一旦消费者想终止代理退保协议,还可能遭到骚扰、恐吓。
精算视觉咨询创始人牟剑群(Alex)向界面新闻指出,保险合同中列明的保险利益是在保险开发时算好的,符合精算平衡原理。当保单退保时能退回的利益比保费要少,是因为这张保单还处于生效初期,涉及大量销售佣金和其他费用。如果发生全额退款,保险公司一定会亏损。“保险公司为了弥补这些损失,一定会在产品定价时根据精算平衡原则在费率上提高,从而让广大的保险消费者共同承担这部分损失。”
在整个代理退保黑产中,投保人看似拿回了保费,实际也蒙受损失。陈禹彦表示,一般涉及退保的产品都属于长期险,比如重疾险等。投保人退掉之后会面临因年龄导致的保费上涨或者因身体原因无险可保的情况。部分保单也存在旧条款比新条款更宽松,因此投保人被“忽悠”退保也令自己失去了合适的保障。
因此,监管部门提醒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应了解保险,通过正规渠道办理保险业务;理性维权,拒绝非法“代理退保”;保护隐私,防止个人信息外泄。